(图片来源:钛媒体AGI编辑林志佳拍摄)
最近半年多,国内开始有了新的支付方式——“碰一下”。
如果你到便利店、超市、餐馆等地点都会出现一个新的长条形设备,而且你搜索小红书、抖音、微信等社交平台,数亿阅读量的百万条帖文都在评价“碰一下”这种支付方式。
区别于传统的二维码或扫一扫,自2024年7月起,支付宝推出的“碰一下”利用手机的NFC功能,让用户无需打开App,只需轻轻一碰,3秒即可完成支付。这种方式不仅让消费者支付更加便捷,实现“更懒”支付,还能享受免单优惠。对于商家来说,这种支付方式提升了收银效率,并且获最高单日奖励300元。有商家晒图表示,一个月内轻松赚取了3万元。
据支付宝官方数据显示,目前包括北京、深圳等总共超过77座城市铺设了“碰一下”设备,已有63%的年轻用户尝试过“碰一下”支付,并有55%的用户表示愿意继续使用这一支付方式。此外,“碰一下”点餐已接入超过10万家餐厅,为消费者和商户带来更多便利。
据蚂蚁集团科技有限公司 IoT 技术部总监宋杨介绍,“碰一下”支付方式具有不用问、不用找、不打断等优势,能够去除繁琐的交互过程,避免复杂的寻找支付APP的过程,以及不打断用户的现有操作。
实际上,支付宝的“碰一下”功能不仅仅依托于简单的NFC标签技术,它还在开创一种新的支付标准和模式——即iTAP(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)。在传统NFC技术的基础上,通过设备创新,使得设备间的近场交互变得更加便捷和安全。2024年12月,智能无感接近式协议iTAP白皮书首次发布,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、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、ECMA协会、华为、支付宝、紫光青藤、上海复旦微等产业链企业均参与其中。
按照计划,iTAP 1.0标准预计在2025年上半年发布,并基于协会产品射频或商标授权体系中积累的经验,推动iTAP功能测试、兼容性测试,确保新技术能规模化应用。支付宝“碰一下”新体验离不开高性能的近场通信机制和高速传输速率,iTAP技术将在支付交互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标准发布后,支付宝产品将全面支持iTAP协议。
超90%市场份额,国内支付龙头急速从二维码转向“纯血版NFC支付”
“不用打开APP,支付就碰一下。”最近半年,支付宝“碰一下”支付引发关注。
“碰一下”能力是多终端业务协同的解决方案技术,需要手机支持NFC功能且具有NFC读卡器功能,依托NFC短距通信协议,向手机端应用和三方设备开放多设备触碰交互能力,将手机和全场景设备连接起来,可以用户提供手机到周边设备多种业务无缝切换的高效体验,解决了App跨设备接续难、设备配网难、传输难的问题。
事实上,国内感应支付交互方式主要有两类:一种是实体卡(信用卡、交通卡等);二是在线支付,比如支付宝、微信支付、网银、银联云闪付等,核心还是手机转账和二维码支付方式。
据易观统计显示,2023年,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占据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规模的54.5%和38.8%,整体份额要超过90%,而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份额仅为6.7%。
然而,当前无论是扫码支付,还是NFC支付/实体卡支付,都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与技术标准层面的“瓶颈”。
其中,二维码支付需要在屏幕扫码,受环境光线、清晰度以及手机网络等因素影响,操作步骤较多。同时,二维码很容易进行伪造和修改,存在数据截取和篡改风险,并缺乏硬件级加密,存在巨大的安全风险。
而起源于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NFC非接触式数据交互技术,虽然能够在厘米级距离范围内实现设备间快速、高效、便捷的数据交换,并广泛用于移动支付、门禁控制、标签读取等。但是,NFC标准于2001年推出,只能单向传递卡片信息,无法适应如今更多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和市场需求,面临包括多卡选择问题、精准选卡问题以及与现有技术兼容性问题。
由于原有的标准无法有效解决手机应用NFC选卡不准、刷卡慢、不安全等问题,业界需要对物理层、接入层、传输层、应用层规范进行重新定义,以满足手机等智能终端高速开卡、精准选卡、疾速刷卡、安全用卡等业务诉求,因此,iTAP——升级版NFC协议应运而生。
与二维码支付相比,基于iTAP技术的手机、智能手表支付支持更多支付应用和场景,更便捷,更安全,不受夜晚或黑暗的环境场景限制,可以在任何场景下使用。iTAP支付可以根据用户的支付习惯、账户余额、优惠活动等因素,选择最适合用户的支付方式。智选最优支付方式不仅方便用户,还可以帮助用户节省成本并提高支付效率,提升用户支付体验。
华为终端有限公司产业发展副总裁秦尧表示,随着NFC协议的不断演进,场景和应用越来越丰富,面向新的智能化时代、新的消费时代,原NFC协议在很多场景下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和协议创新解决体验、生态痛点问题。新iTAP协议应该基于明确意图的选卡,真正实现100%的准确率;应以智能终端为中心,拓展应用场景,实现多意图多场景交互,定义统一的标准,实施协议兼容性测评,实现行业互联互通。通过ITMA协会定义统一的标准,实施协议兼容性测评,实现行业互联互通。华为将会积极拥抱新的iTAP协议。
秦尧表示,基于即将发布的iTAP 1.0 标准,华为旗舰手机、手表将全系支持新的 iTAP 协议。同时,已经发布的 Mate 系列和 P 系列(Pura70、Mate70、Pocket2、Mate XT\X6 等)也将全面支持新的协议的在线升级。值得注意的是,支付宝已经与华为终端开展战略合作,最新款华为Mate 70和Mate X6可以实现「亮屏就能碰一下」支付,即手机亮屏后就能碰一下,随后面容解锁手机,点确认支付。
与此同时,在车钥匙、普通门禁、高密门禁、园区一卡通、电子票务等非完整支付场景中,基于iTAP技术的终端也有望全面应用。
此外,在跑步、运动等特殊场景下,一些用户选择只携带手表出门也成为一种趋势,随着科技的发展,如果手表能够支持多种场景和功能,那么人们只需携带手表就可以轻松出门,而搭载iTAP标签的手表作为一款集成多种场景和功能的智能生活设备,将成为第二个核心纽带,有望满足用户在各种场景下的需求,提供更便捷、更智能的生活体验。
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软件产品副总裁陆俊认为,iTAP相对于传统NFC的体验也有了很大改进,同时还为不同的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规范,从而将帮助商家和设备商降低此类应用对接的隐性成本,对于芯片产业链也有巨大的推动、普及和应用作用。迄今为止,复旦微电子累计出货3亿颗NFC等相关芯片产品,卡端累计出货超过100亿颗,市占率超过70%,NFC系统累计服务超过1800万个客户,包括三大运营商等企业,覆盖车端、智能音响、智能家居等多个万物互联场景。
展望未来商业落地,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副主任王文俭表示,整个iTAP标准的商业化应用推广主要有两个关键路径:一是技术性能持续突破,提升产品在安全性、兼容性和稳定性方面的核心竞争力,确保iTAP能够适配未来复杂多变的应用场景需求;二是跨领域技术融合创新,驱动iTAP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广泛应用。通过跨领域的技术融合,构建像数字钥匙、银行卡、门禁等应用场景的统一生态,实现身份认证与安全管理的深度融合,为未来的通信技术提供全方位的、多场景的技术支撑。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微信支付正加速布局“手掌支付”,这意味着,中国加速替代“扫码支付”已成必然趋势。
AI的尽头或是“智能家居”,2029年全球NFC市场规模超4800亿元
爱芯元智创始人、董事长仇肖莘曾对钛媒体App表示,AI大模型落地一定是个云、边、端三位一体的市场。而生成式 AI 未来可能的一个应用场景是“智能家居”,通过家用 AI 服务器中枢,形成算力中心,入口将有可能是手机、机器人和“具身智能”、摄像和语音控制设备等极具想象力的方式。
这意味着,AI的尽头很可能是“智能家居”,那么,NFC、蓝牙等近场通信和交互方式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。
贝哲斯咨询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,2024年,全球近场通信(NFC)产业市场规模达2435.61亿元,其中,中国区规模759.91亿元。预计到2029年,全球NFC市场规模增长至4845.12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11.34%。
随着2025年到来,以ChatGPT为核心的生成式 AI 技术将会加速演进,AI 应用浪潮即将开启,所以,企业如何在智能家居、智能门禁等端侧 AI 方面进行产业落地,将成为重要趋势之一。
中信建投在研报中指出,AI应用的稳定运行需要硬件提供充足的算力支持,同时,软件层可以提升AI应用的使用体验。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,目前硬件端和软件端共同趋于成熟,预计端侧AI智能化进程将进入快车道。
“我们看好端侧AI产业进展,尤其是AI Phone和AI PC领域,其已有相关产品落地,将传统PC、Phone结合上AI能力有望带动整个PC、Phone产业链复苏;通过将大模型赋能终端硬件,AI应用浪潮将有望开启。”报告中称。
中关村智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孙明俊认为,端侧 AI 是长期趋势,得益于大模型不断取得进展,也得益于近年来硬件能力的突飞猛进,现在一个亿级规模的端侧推理芯片,实际上在CPU上就已经可以跑了,这其实为整个AI去改变终端侧的产品形态、商业模式、应用范围都奠定了特别好的基础。而随着AI越来越多地进入到终端侧,对整个终端形态、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带来显著变化。
孙明俊强调,借助AI大模型,厂商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用户体验,真正实现每个人的终端千人千面。而随着硬件形态的变化,整个终端产业链、供应链也会随之变化,未来企业除了靠硬件盈利外,更多其实是通过服务创造盈利点。
如今,在AI、大模型、更便捷安全支付等新需求驱动下,国内开始加速构建自主可控的创新支付方式和统一标准,芯片厂商将会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,从而有望形成一个中国发起、基于智能NFC技术的iTAP标准新生态。
(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,作者|林志佳,编辑|胡润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