诺奖得主保罗罗默:中国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经验
2019-09-10 09:30:1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来源:时代周报-头条号

时代周报记者 王心昊 发自广州

要说过去40年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案例,中国的改革开放必定榜上有名。而作为长期研究经济增长的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·罗默教授,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,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他在20世纪80年代所提出的“内生经济增长模型”理论:一个国家内生的知识或技术进步才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来源。

简而言之,就是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—当知识被作为要素投入生产时,会产生正外部性,并实现规模报酬递增,从而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。知识是在全球化的进程之中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。

但近几年,一路高歌前进的全球化进程一定程度上受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,在此基础之上,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,新经济与新未来将如何走向?9月3日,2019第四届时代财经·诺奖经济学家论坛上,罗默发表《全球化时代的新经济与新未来》,为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中国和世界,提供属于这位经济学大师的看法和思考。

“这是一个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。”罗默在演讲中指出,过去的40年,中国经历了高质量的发展期;而在未来一段时间,他相信中国将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,为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借鉴。

政府产业政策行之有效

对于市场这只“无形的手”以及政府“这只有型的手”作用的讨论,堪称经济学界的一个终极问题:以经济学理论奠基者亚当·斯密以及之后演变的新古典主义流派,坚持市场这只“无形的手”能够解决绝大多数经济问题,政府更应“治大国如烹小鲜”,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。

但在此次演讲中,罗默明确指出了“无形的手”所存在的局限性:“有些人觉得政府作用过于强劲并不是好事,他们觉得政府完全甩手不管不做任何干预,让市场进行调节才是最适合的机制。但事实证明,完全靠市场调节肯定是不正确的观点。”

在罗默教授看来,中国改革开放后至今,之所以能实现经济持续高速发展,正是因为中国建立了强而有力的政府。

作为罗默在经济学领域作出的最重要贡献,技术创新驱动理论揭示了社会发展内生动力: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创新。

而在采访中,罗默指出,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是源于市场激励下的有意投资行为。而在市场激励的作用下,政府能够针对科技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调整激励政策:例如国内目前正在推进的建设以及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的航天技术,均是在政府积极发挥激励作用的背景下,企业自身通过内生技术进步从而获得长足发展的典型例子。

“但强有力的政府并不是给经济施加过多的限制条件。”罗默在演讲中强调,强而有力的政府要明确应该施加影响的领域,比如治理污染企业以及存在欺骗消费者行为的企业等。

建议深耕国内市场

作为中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最为重要的里程碑之一,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和对世界经济而言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。但罗默同时指出,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体系之时,一些西方国家对于中国发展路径的选择就已经产生了误解。

“这些西方国家误认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,就意味着将会全盘接纳由西方世界主导建立的经济发展模型。然而事实上,中国从未作出过这样的许诺。”罗默在采访中强调,有不少国家也提出,加入世界贸易格局,并不意味着一定要采用一样的模型。

事实上,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,中国在关税以及市场准入方面,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。据《人民日报》海外版此前报道,在货物贸易方面,中国的关税总水平自入世以来已经从15.3%降低至9.8%。与此同时,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开放市场,引进外国资本进入中国市场。

而对于当今正变得愈加复杂的国际贸易形势,罗默认为中国更应该依靠深耕国内市场。他指出,中国自身的市场体量已足够大,城市人口也非常多,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中国进一步提升贸易优势,让市场更有竞争力,同时带动商品在国内市场的流通,推进人员的交流,建立更好的机制来吸引人才。“城市之间的良性竞争是中国过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,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。”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