拼多多财报:深耕研发仍是「主线」 没有太多「新剧情」
2023-03-23 07:03:09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来源:市值榜

作者|连禾

编辑|赵元

拼多多四季度财报刊出,连续七个季度实现盈利,这并没有什么悬念。

要说有什么不同,大概是利润增速和环比有所下降。

拼多多去年第四季度收入398.2亿元,同比增长46%;全年收入1306亿元,同比增长39%。第四季度净利润为94.54亿元,同比增长43%,增速有所回落,也略逊色于第三季度105.89亿元的净利润;全年净利润315.4亿元。

如果拆解拼多多的钱花在哪儿了,我们会发现拼多多在研发上花了很大的功夫:2022年研发费用首次超过百亿元。不能否认,拼多多在营销上花的力气也很大,但拉长时间来看,拼多多的战略出现了明显的变化。

研发与营销的变化指向了同一个结论:对拼多多来说,长期价值的优先级要高于短期利润。

那么,拼多多的战略出现了什么变化?为什么一直在农业和农村下功夫?大手笔的补贴能带来积极效应吗?长期价值靠什么实现?本文将回答这些问题。

01

钱花在哪儿了?

在大众的印象里,拼多多一直是补贴出低价的代名词,因此营销方面的费用一直是大头支出。

去年,尤其是Q4以来,促消费是经济环境中自上而下的主旋律,拼多多也上线了多个活动。

比如6月,为所有上海用户派发专属618消费优惠券;第四季度有双11和春节这样的重要消费节点,拼多多投入30亿开启年货节,让消费者从农副产品到全球尖货一站式购齐所有年货。

在这样的背景下,拼多多去年的营销费用为543亿元,其中第四季度达到了177亿元。

不过,拉长时间来看,拼多多营销费用占收入的比重有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:2020年,销售费用率接近70%,2022年为41.6%。

这一方面是因为,如今已经不是烧钱获取新增流量的时代,在服务好“留量”的时代,拼多多用营销杠杆撬动了更大的收入增长,也就是投入到百亿补贴、广告等市场方面的钱,在2022年带来的收入比2020年增加了三分之二。

另一方面,从“重营销”向“重研发”转型是拼多多正在实行的战略,获取新客的边际成本越来越高,这一转向也符合现实的要求。

2022年,是拼多多由重营销向重研发转型的第二年。自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四季度,拼多多的单季研发投入已连续6个季度超过20亿元,2022年全年总研发费用达到103.85亿元,同比增长15.5%,占收入的比重为8%。

拼多多研发支出的规模已然很大,同时还持续保持双位数的增长,足见拼多多对研发持续投入的决心。

以A股4000多家上市公司2021年年报为例,年研发费用、年研发总投入超过百亿元的不足20家,而且多是大体量、重资产类公司。8%的研发费用率也高于很多科创板公司。

百亿研发费用牺牲了短期利润,为的是博取未来更加深远的价值。价值可以是直接的经济效益,比如收入和利润的增长,进而带动在资本市场的表现,回馈投资者,也可以是间接的,比如通过优化产业链、带动就业来实现。

不管价值的表现形式如何,作为一家平台企业,服务好消费者是拼多多创造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。

而消费者在意的无非是品质、低价、服务包括物流速度、售后保障等方面,研发能对这些产生什么样的影响?又是如何产生影响的?

02

向研发要品质

产品的品质以及提升,尤其是农产品,往往存在着这样几个难点:难以标准化、没有改良产品的能力、改良的成本与风险。

在过去的许多年里,拼多多一直重视农业产业链的供给侧改革。2023年,拼多多又推出了“农云行动”,涉及到供应链上云、品控等多个方面,引导农产区加速数实融合,优化生产方式,全面解决在农民在生产侧遇到的问题。

就提高产品品质而言,农产品的品控是关键的一个环节。

广西武鸣的沃柑,与砂糖橘的上架期有较多的重叠,在全国范围内名气却不如后者,要想卖好沃柑,打好口碑,就一定要做好品质的把关。

“农云运动”的负责人称,拼多多的平台通过持续优化抽检、店铺评分、售后监测、消费反馈等系列措施,来保障产品的品质。

加上拼多多能够帮产业带商家对接冷库、冷链等资源,运输过程中产品的新鲜度也得到了保障,这与政府侧关于采收、分级、防腐保鲜、入库等等环节的规定相呼应。

产品品质的提升也在于改善种植条件、改良品种、因地制宜。

拼多多“农云行动”调研的第一站是地形复杂多变的云南。受制于地理因素,云南的农产品品类众多但规模都不大。

云南省的农科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通过不断引进新的品种,推进了蓝莓产业快速发展,截至2021年底,全省的蓝莓种植面积约10万亩,产量约4.5万吨。

云南蓝莓的案例也说明了农业研究的重要性。

过去三年,在粮农组织的指导和参与下,拼多多联合中国农大、浙江大学和全球其他一些顶尖高校主办了农研科技大赛等活动。

拼多多的农研,不仅关注如何通过控制农产品的种植和生长环境提升品质,也在探索怎样以更加节能的方式,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,用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让农业摆脱“靠天吃饭”。

除了南宁、云南,“农云行动”的专项小组还渠道了漳州、宁德、寿光、霞浦等多个地区,积极推动各农产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。

推动农产区产业发展,除了要有带头的专家,还要有千千万万有知识、有眼光的新农人。

《2021年新新农人成长报告》显示,拼多多平台上,1995年之后出生的“新新农人”已经成为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崭新力量。

留在农村、成为新农人,不仅需要95后们自身有兴趣,也要平台搭建完善的体系。拼多多一直鼓励青年务农助力家乡振兴,发起了新农人培育计划,并且建立了一整套激励新农人能跨越式发展的平台机制。

新农人借助新技术和电商,把农民组织起来,成为农业电商产业的一份子,成为了数字农业的放大器。

一方面,让乡土风物特产持续出村进城,另一方面创造更多岗位,让农民摆脱“靠土地吃饭”、不再只能“春播秋收”,增加更多的收入。

拼多多对农业的扶持和产业链优化,如今也延伸到了制造业,“多多新匠造”“多多新国潮”等专项活动,帮助制造业和手工业的商家实现数字化转型,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到来自乡镇的特色好物。

拼多多在供给侧,对农村产品、人才、技术的扶持,从短期来看,为消费者提供了品质更稳定、更好的产品,为农民增收,为产业区创造品牌,从长期来看,助推了智慧农业的升级过程,加强了与农业区、产业带的联系,将在未来创造出源源不断的价值。

03

向研发要低价

最近几年,低价的重要性被重新提起——“价格战”重新成了各大电商平台的关键词。

最直接的举措就是“百亿补贴”。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搞过百亿补贴,而拼多多无疑是其中投入力度最大、持续时间最长的一家。

不同的平台,在促成低价这件事上,会呈现出不同的布局路径和具体措施,但底层的逻辑是大体相同的:

生产成本要够低、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和物流成本要够低、销售过程中的营销成本要够低。

尤其聚焦到农产品领域,产地众多且区域分布多元、很多农人缺乏大规模科学种植及推广的经验、农产品的特性又决定了损耗的不可避免。

这些都导致,围绕农业市场做低价,注定是一件需要长时间投入的苦差事。

这也是为什么,我们提起拼多多这家做了好几年农业的公司时,应该理性地跳出短视的局限思维,而是去看他过去这几年真正做了些什么,是不是把“低价”落到实处了,以及怎么落实的。

拼多多的很多动作可以拆分为生产和销售两端来看。

生产端,拼多多一方面帮助商家做大生产规模,一方面帮助他们加速完成数字化转型。

拼多多通过团购等形式,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归集分散的订单,进而降低生产成本,而归集分散的订单之后,再通过对接仓储、冷链等物流体系破除销售半径,再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和损耗。

在这个过程中,拼多多还会对一些有基础的商家进行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,协助对接平台资源。

比如山东潍坊的拼多多商家胥太伟,前不久在平台上新开了一家经营辣椒的店铺,但他表示,由于近期辣椒市场价格上涨,自己不大敢报活动。

了解了他的运营问题后,“农云行动”的专项小组在一对一定向运营指导中,建议他对辣椒的品种和品级进行区分,细化商品规格,精确匹配消费需求。同时建议,商家可以在辣椒的基础上,适当调研一些当地其他的蔬菜品种来对冲风险。

销售端,对用户和商家两侧的补贴常态化。

拼多多“农云行动”中,“零佣金”政策降低了市场推广的成本,大面积“多人团”在秒杀、百亿补贴的运用增加了商品的曝光量,产销对接升级为产消直连,帮助商家解决了销售市场的问题。

同时再加上拼多多在物流体系等基础设施服务上的布局,真正做到了不断“优化中间”补两头。

这样一来,从消费者的角度,品质和低价可以兼得。从商家的角度,如果产品能被消费者认可,将自己的产品变成一张名牌,“品牌”和“低价”也可以兼得。

如果说拼多多最开始做的是打通农村到城市、生产者到消费者的通路,现在修建的就是四通八达的传送体系。

这个体系不仅包括物流,还有高效的信息流、技术、人才,把市场趋势、升级的能力传递给生产者,把全国各地的好物送给消费者。

这样的进化更通盘、更精细,立足更长远,非多年深耕农村领域无以实现,非持续投入研发不能完成。

04

结语

拼多多到底是一家怎样的公司?

这个问题放在几年前,答案可能很分散,当时围绕它最核心的讨论,是它的突破性,是它在对手云集的电商市场,依然能“跑出来”的爆发力。

但放在今天,答案可能更加聚焦了——所有人都知道,过去几年,拼多多在做农业,它在向下、向深,在曾经未触及到的毛细血管末梢死磕。

这或许会带来一种拼多多没有“新剧情”的假象,但在商业世界里,没有新剧情,不意味着没有新发展。别忘了,现在的拼多多,同样是一家科技公司。

因此,当我们重新审视拼多多就会发现,接下来,久久为功地深耕研发下,它或许可以把故事讲得更长久。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